范蠡说“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”的背后,原来暗藏着一个大阴谋_文种_越王勾践_离开
公元前473年,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后,范蠡正在准备离开越国。他在离别之前,写了一封信给好友文种。信中写道: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子何不去?”这番话深意浓厚,意味深长。
根据史书《史记》的记载,勾践的“长颈鸟喙”并不是一时形成的,而是他性格的显著表现。范蠡与勾践共事了30多年,深知勾践的为人。勾践虽然有着与范蠡同甘共苦的能力,却缺乏共享富贵的胸怀。这一点,范蠡早已洞悉。既然如此,范蠡为何要继续辅佐勾践?他为何不早点选择一个“可以共富贵”的君主来效忠呢?
在得知勾践并不能与他共享荣华富贵的情况下,范蠡为什么还会甘愿投入30多年的时间与精力?难道只是为了对勾践的忠诚,或者是无私奉献的精神?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,范蠡究竟有什么样的深层动机,才在如此明知的情况下,依旧坚持辅佐勾践?
首先,值得注意的是,范蠡早在公元前511年便邀请文种入越,并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。而如果范蠡早已察觉勾践不可共富贵,为什么不早点警告文种?为什么不在勾践灭吴之前,就向文种发出警示,而非临别时才留下这封信呢?
展开剩余71%另一方面,孔子曾说: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范蠡是否能仅凭勾践的“长颈鸟喙”判断他的性格,未免显得过于草率。毕竟相貌可能反映某些性格特征,但它离全面了解一个人还是有距离的。司马迁也曾用类似的描述来评价秦始皇:“秦王为人,蜂准,长目,鸷鸟膺,豺声,少恩而有虎狼心。”由此可见,单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并不可靠,范蠡的判断似乎过于片面。
再者,春秋时期,各国为了争夺人才并不敢轻易屠戮功臣。杀功臣的恶名一旦传开,谁还敢为其效力?如果如此,何谈“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”?范蠡所说的这种观点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违背,似乎不符合春秋时代诸侯的常理。
勾践灭吴后,尽管取得了胜利,但仍面临楚国的威胁以及北方的争霸问题。换句话说,勾践的“兔子”并未完全死尽,“飞鸟”也未全然消亡,范蠡所说的“烹狗藏弓”显然并不符合现实。因此,范蠡的书信在内容上似乎并不合逻辑,且矛盾重重。
有两种可能解释:一是司马迁的记载有误,或许这封信并未如实反映历史真相。毕竟,这封信属于范蠡与文种之间的私人信件,极少有人知晓其内容;二是范蠡的言辞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阴谋。这封信的真实目的可能是想劝文种离开,从而削弱越国的实力,或通过离间勾践与文种的关系,促使勾践将文种除掉。
对于范蠡是否真心劝文种离开,答案并不简单。范蠡选择在自己即将离开时才给文种写信,而非早早与文种沟通,这一做法相当不寻常。更重要的是,范蠡留信给文种,意味着留下一定的证据。即使文种将信销毁,传递信件的人也可能成为勾践知晓范蠡与文种接触的线索。如果范蠡当面劝说文种,则不容易留下如此直接的证据。因此,范蠡的行为似乎并非出于好意,而是有意让勾践对文种产生疑虑,最终逼迫文种离开。
若文种拒绝离开,范蠡的信件内容很可能会导致勾践对文种产生怀疑,从而加深君臣之间的猜忌,并最终通过勾践的手将文种除掉。文种的离开,必然会对越国的实力造成影响,而范蠡正是希望通过这一手段削弱越国。
而另一种可能性是,范蠡希望借机离间勾践与文种的关系。事实上,勾践灭吴后,文种依然可以继续辅佐勾践,而并非如范蠡所言,必然遭遇“鸟尽弓藏”的结局。因此,范蠡的言辞无疑加剧了勾践与文种之间的紧张关系。南宋学者林亦之曾指出,范蠡的这番话为后世的君臣猜忌埋下了隐患,尽管将这一问题完全归咎于范蠡并不公平,但他确实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。
至于为何范蠡要这样做,我们不得不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来看。晋楚争霸时,晋国扶植吴国以牵制楚国,而范蠡与文种则是楚国扶持越国的代表。当吴国被灭后,范蠡希望与文种一起回到楚国,但文种似乎不愿放弃眼前的权位和富贵。范蠡为达目的,可能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计谋,借勾践之手除掉文种,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。
从这些角度来看,范蠡的行为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设下了复杂的计谋,而并非简单的忠诚或奉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
